振动孔式气溶胶发生器通过高压液体喷射与周期性机械扰动结合,实现液滴的均匀断裂与粒径精准控制。其核心原理可分为三个阶段:
高压喷射与液柱形成:液体通过精密注射泵以恒定流量(Q)输送至微孔片,形成圆柱形液柱。微孔直径通常为0.05-0.5mm,确保液柱稳定性。例如,TSI3450型号的微孔片设计可避免液柱偏移,为后续均匀断裂奠定基础。
周期性机械扰动:压电陶瓷提供高频振动(100-1000Hz),使液柱在特定频率下断裂为均匀液滴。振动频率与液滴生成速率严格匹配,确保每个扰动周期产生一个液滴。例如,当振动频率为500Hz时,每秒生成500个液滴,粒径分布几何标准偏差小于1.01。
溶剂蒸发与单分散粒子形成:液滴在气流输送过程中,挥发性溶剂(如乙醇、水)迅速蒸发,形成固态或液态单分散气溶胶粒子。粒子粒径可通过调节液体流量(Q)、溶质浓度(C)和振动频率(f)精确控制。例如,当Q=0.1cm³/s、C=0.01、f=500Hz时,粒径计算值约为2.3μm,实际误差小于2%。
典型应用场景:
光学粒子计数器校准:需粒径高度均匀的气溶胶(如0.3μm、1μm标准粒子)。
滤料效率测试:模拟特定粒径污染物(如0.5μmDEHS颗粒)检测HEPA过滤器性能。
人体暴露研究:生成特定粒径(如2.5μm)的污染物模拟吸入场景。
冷凝式气溶胶发生器:气相沉积与冷凝的粒径调控
冷凝式气溶胶发生器通过气化-冷凝过程生成粒径严格可控的气溶胶,其技术流程可分为三个阶段:
晶核生成:利用喷雾发生器(如Laskin喷嘴)将液体(如DEHS、DOP)雾化成微小液滴,作为冷凝核心。例如,ZR-1300A型发生器通过4-10个Laskin喷嘴组合,可生成浓度达10⁶/cm³的晶核,为后续冷凝提供均匀核心。
气相沉积:晶核进入装有气溶胶物质(如石蜡油)的蒸发器,周围充满气态物质。气态分子在晶核表面吸附并沉积,形成初步颗粒。例如,德国TopasSLG系列发生器通过调节蒸发器温度(如150℃),控制气态物质沉积速率,实现粒径初步调控。
冷凝控制:混合气体进入冷凝装置后,温度骤降(如从150℃降至20℃),气态物质依附晶核冷凝形成固态或液态颗粒。通过调节冷凝温度和流量(3.5-4.5L/min),可精确控制粒径。例如,当冷凝温度为10℃时,生成0.5μmDEHS颗粒;温度升至30℃时,粒径增大至2μm。
关键优势:
粒径范围广:可生成0.1-8μm的固体或液体颗粒(如巴西棕榈硬蜡、硬脂酸)。
浓度可控:粒子生成浓度超过10⁶/cm³,几何标准偏差小于1.25。
形态稳定:输出球形、电中性颗粒,适用于荧光或放射性标记实验。
典型应用场景:
风洞实验粒子生成:模拟大气气溶胶行为(如雾霾颗粒扩散研究)。
激光多普勒速度计校准:需高浓度均匀颗粒(如1μm聚苯乙烯颗粒)。
烟气探测器性能分析:检测探测器对特定粒径(如2.5μm)的响应。
技术对比与选型建议
粒径控制精度:
振动孔式:粒径计算误差小于2%,几何标准偏差<1.01,适用于需严格粒径控制的场景(如仪器校准)。
冷凝式:粒径范围更广(0.1-8μm),但几何标准偏差为1.10-1.25,适合对粒径分布要求稍宽的实验(如风洞模拟)。
操作复杂度:
振动孔式:需精确调节振动频率和液体流量,对操作人员技术要求较高。
冷凝式:通过调节冷凝温度和流量即可控制粒径,操作更直观。
应用场景匹配:
若需生成粒径小于1μm的纳米级颗粒,冷凝式是选择(振动孔式最小粒径通常为0.8μm)。
若需高浓度(>10⁶/cm³)气溶胶,冷凝式性能更优;若需粒径绝对均匀(几何标准偏差<1.05),振动孔式更适用。